Thursday, April 11, 2024

宿白:现代城市中古代城址的初步考查

 现代城市中古代城址的初步考查


文 / 宿白



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首先要了解城市发展史。要了解城市发展史,最重要、也是最实在的手段,是考古遗迹的辨认。我们有不少历史名城沿用了好多朝代,甚至一直到今天还不断更新建设。这里说的历史名城主要指隋唐以来的城市。隋以前,选地多以若干高地为中心的战国汉代城市,大多由于魏晋南北朝长期战乱的破坏一片狼藉了。隋唐一统后,不少残破的旧城市逐渐被废弃,另在平坦或较平坦的地点,兴建了新城。这类沿用到现代的隋唐以来的创建的城市要注意文化遗产的保护,根据近几十年的经验,我们认为首先要辨认这类城市在兴建以后范围有没有变化?城市的主要布局有没有改变,主要是指城门和主要街道的位置有没有变化?还有主要衙署和宗教建筑的位置有没有变动?城垣本身有没有增补?这几个问题基本弄清楚了,这座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包括对老城区进行有计划的妥善安排就心中有数了。现在我想就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的认识过程和辨认遗迹的简况,请予批评指正。


图片

图一 唐长安城内街坊布局示意图

摘自《考古学报》1958年第3期,图中粗断线范围为

唐皇城、宫城,细断线范围为唐街道


在现代城市中较系统的追查古代城市的范围和布局,是从1958年初,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唐长安城地基初步探测》中发表《唐长安城探测复原图》引起的。这幅图是把隋唐长安外城城基遗迹实测到现代万分之一的地形图上,图上有比较清晰的明清西安城城垣(图一)。明清西安城的南垣、西垣很长一段,据文献记载是利用了元奉元城(西安,元时为奉元路治)的南垣、西垣,而元奉元城又是沿用了隋唐长安的皇城。以上记载已被近年考古工作一再证实。根据元李好文的《长安志图·奉元城图》中所标出的地名(图二),我们知道今天西安南大街即图中的“旧安上街”,甜水井至桥梓口即“旧含光街”,东大街西段即“旧景风街”。上述这些地点,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吕大防石刻长安图上(图三),又知道都是唐皇城内主要街道;于是吕图所绘毗邻这几条旧街道的唐尚书省、将作监、少府监、太庙等重要衙署的位置与范围也可大体拟定。尤其是唐尚书省,尚书省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其内的正厅(都堂)和六部二十四司的分布,宋人还有清晰的记录。唐以后到解放前,此地一直是陕西地方官衙所在(尚书省的位置在今北大街南端以西,西大街东端以北,羊市至古京兆巷以南,北广济街以东。明建鼓楼大约在尚书省中心偏南的位置。尚书省中心线以东是吏、户、礼三部,为以后历代地方政府沿用,以西是兵、刑、工三部,以后为地方的军队、按察所沿用,今天还是西安市公安局驻地),其内部并未遭到大规模破坏,所以约在本世纪初这里(唐尚书省范围内)曾发现吕大防长安图石刻的残石,近年这里还发现金代京兆府地区所属的一批地方官印。因此很有考古发掘价值。唐皇城以外,再根据吕图和其他唐长安图纸,在陕西文管会的实测图上,还可拟出一些唐长安各坊市的大体方位,在拟定的图纸上,居然发现长安外城的一些街道,甚至有些坊内的街道(十字街)遗迹,还断断续续的分布在明清西安城外的耕地里(亦见图一)。以上这些情况,对照尚存地面上的少量唐代遗迹和近年考古发掘出的迹象,我们拟定的遗迹大部分都被证实了。之后,用同样的方法很快把唐东都洛阳城、北都太原城也作出了初步复原描绘。当然,这两个地点远没有达到复原长安城的水平,但也解决了一些问题。


图片

图二 元奉元城图

采自《长安志图》卷上


图片

图三 吕大防唐长安图石刻拓本摹绘图中的唐皇城及其附近部分

底图采自《考古学报》1958年第3期第94页后附图三


文化大革命后,城址考古工作开展了。历史时期地方城址的调查是从山西大同城开始的。文献记载大同明初所筑砖城是因辽、金、元三代的西京旧土城增筑的,而辽西京城又是沿用了唐开元十八年(730年)兴建的云州城。上述记载从近年拆除大同城垣,在多次贴筑的夯层内所含遗物得到证实(外侧明代夯土层出辽至元瓷片,内里则出汉唐陶片),更值得注意的是大同城内的街道布局与隋唐长安洛阳里坊情况相同(图四),即方形城,每面各开一门,四门内街道相通,合组成一大十字街,大十字街四隅的每一隅,又都各设小十字街,保存较好的是大同大十字街东南隅那一组小十字街。这种小十字街范围内又以小小十字街划分,这种小小十字街的地名有些叫“××十字,反映坊里内原来即是以小小十字街为一个城市的较小的单元。


图片

图四 明清山西大同城平面图

底图采自《山西历史经济地理述要》地图3-16


山西大同城这个实例,给我们找唐代地方城址暗示出一些规律性的现象:方形城、每面各一门,内以大小十字街划分大小区域。我们参照这些现象,在中原北方找到了不少类似,甚至同样布局规格被沿用到现在的唐式城市,其实例有的是从唐代沿用下来的,也有的是后代按唐式兴建的。前者如安徽寿县城沿自唐寿州城,周长6.5公里;小一点的如山东掖县城,沿自唐莱州城,周长4.5公里;更小点的如北京市的属县顺义县城沿自唐顺州城,周长2公里,该城四门内十字街头原建有尊胜陀罗尼石经幢一座,十字路口立经幢也是唐长安某些坊里的作法。后者,即是唐以后按唐式兴建的,如北宋兴建的淄州城,即今山东聊城县旧城(周七里有奇);金建的通许县城,即今河南通许城旧城(周四里),元建的霍州城,即今山西霍县旧城(周九里十三步);明建的馆陶县城,即今山东临淄西南的馆陶县旧城(周四里)。以上这些唐城和唐式城,根据时代的发展,也不能没有改变,只是我们工作不够,目前还不能较有系统地说清楚。


晚唐五代辽宋金又是一个长期动乱分裂时期,但也是部分地区经济发展的时代。这个阶段出现的新城市的特点,因为调查工作少,现仅能举出几项容易识别的事例可供参考。(一)由于频繁的战争,一种新的带有防御意义的城市街道布局——丁字街流行开来,北宋初在旧太原城东北三交寨新建的并州城就布置了丁字街,略晚兴建的平遥城也采用南北大街不贯通的布局(图五),从元奉元城图看,南北门不对开(图二),此制最晚也当是沿袭宋金。(二)城防的设备加强了,从苏州平江图和桂林修建城池图二幅南宋石刻上可以看到起来的城门和城门外的瓮城、羊马城、马面等建制,逐渐出现和增多。(三)重要衙署、寺观的主要建筑流行了工字和王字平面,如《景定建康志》卷五所录《制司四幙官厅图》中正厅与后堂之间有穿堂相连的工字平面和《府廨之图》所绘前中后三堂以穿堂相连的王字平面;类似的建筑也见于山西繁峙岩山寺金大定间壁画。(四)一些坛庙在城内有了固定的方位,山西平遥和解县的文庙都是大定年间建于城的东南隅,前者大定三年(1163年)修建的大成殿还保存完好,山西蒲州城北垣上建有玄武殿,有碑记重修于正大六年(1229年),雁北一带有好几个县的北垣上原有明代兴建的北极阁,当是渊源于宋金。


图片

图五 明清山西平遥城平面图

采自《山西历史经济地理述要》地图3-14


大批被后来沿用的唐宋城市,在沿用期间的发展变化又如何?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寻?我们认为也有一些,但情况不一,大约有缩小、扩展和改造三种情况。


缩小,主要由于城市因为战乱被破坏废弃之后,压缩到保存尚好的范围,另建较小的新城。最明显的例子是唐末迁都洛阳后,在长安就皇城位置另建的新城。宋金京兆府、元奉元路沿用了它。还有后周、北宋恢复的扬州城,只保存了唐城的东南隅。


扩展,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人口流向城市。这种情况,唐宋以来南方最为突出。扩大的范围以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交通路线而有区别。长江中游的湖南长沙城西傍湘江,所以只能向北、东、南三方发展。江西的赣州城原选址在章水西岸和贡水东岸,即章贡两水合流处,所以它的发展只有向南一途。新扩展和沿用的部分,在里巷布局上,突破了坊里大小十字式街道的拘束,流行了便利交通运输的长巷。这一点,越是经济发展的城市,越反映突出,如晚唐以来兴盛起来的汴州和金时对沿用唐幽州城的辽南京的扩展;宋代繁华的苏杭更是佳例。因经济发展扩展的城市,在北方较少,但北方也有少数因为军事需要扩展的,如8世纪兴建的雄武城,即唐末的武州城,它的遗迹在今河北宣化城内东南隅周约4.5公里的方形地段,此后金、明两代为了北防,向北、向西扩展了唐代的武州城。武州城原来布局的大十字街,还继续被使用到现代。


缩小、扩展城市的范围,对旧城址改变都不太大。缩小了,旧街道还在,放弃的部分大多变为耕田,遗迹埋在地下,如隋唐长安外城。扩展一般不会大变动原来的街道布局。但另有一种旧城缩小被放弃在城外的部分,经过一段较长时期后,又扩展到城内的情况。这种再纳入城内的区域,有的因放弃时间较长,旧迹早已沦没,或被有意破坏:如明初西安府城北扩元奉元城,即把唐末放弃的宫城中部以南部分又扩入城内时,不可能恢复已被破坏的唐宫布局而另行区划街巷(亦见图一);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北京增筑外城,包括了金中都东半的大部分,其中金宫城中部以东和中都的东北隅,也都只能沿用金亡后,由集居在中都废墟的民众逐渐形成的不少不甚规整的新街巷。对城市原来规划变动或破坏最大的是改造旧城市某些面积较大的地区。历史上这种改造涉及城市较多的,是在明清两代。大规模的改造,明清各出现一次。


图片

明代增筑外城后的北京城市布局

《三才图会》之《顺天京城图》


一次是明初分封王子。在封地的城市营建王城。这种王城有不少建在城市中心区域,如成都蜀王城,长沙潭王城,北方如青州的齐王城和后来的衡王城。兴建这类王城都是把原来布置在城市中部的衙署、市场和一部分民居拆了,大小街巷也改了;迁到城内别处的地方衙署,又要重新布置街道和附属机构。因此,这个城市布局,就有了较大的变化。王城也有建在城内一隅的,如大同代王城和西安秦王城,都是建在该城的东北隅。这些王城都是按一定的格式起盖的,如明初兴建的亲王城,都是内建周近2公里的宫城,宫城外再起王城,王城内东南隅建宗庙,西南隅建社稷、山川坛,王城前还要很大面积布置王国衙署和营卫。这一大片地区和它连接的街巷都要改变原貌。


另一次是清代在各重要城市建满洲城,驻防八旗军眷。满州城有的建在城外,如青州满城建在城北,银川满城建在城西。这一类与原城市关系不大,但建在城内的也要大拆大改,如成都满洲城建在城内西侧;西安满城是扩充了明秦王城,八旗校场就建在秦王宫城的位置上,满城的东、北两面即利用西安城垣东面北段和北面东段,西南两面增建在今北大街东侧和东大街南侧,这样西安东门就变成满城的专用东门了。


图片

清代成都的满城

四川大学图书馆藏《四川全图》


明清这两次改建旧城市,较大规模地改变了原来相沿已久的布局和街道,这是考虑在现在城市范围内复原古城址必须注意的事项:既要注意明清遗迹下面的遗迹,也要注意明清迄现代沿续的街巷如何和以前原有的街巷相互衔接等问题。


在现代城市中研讨古代城市遗迹,是城市遗迹考古中一个重要内容,因为这类遗迹大面积揭露的条件很难具备;而它又是城市发展史上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在城市建设问题上,需要这方面的成果,作为妥善保护老城区的重要参考资料。因此,希望各级领导积极支持、督导考古工作者要更多更快地进行这项工作,如再迟缓,现代的城市正在快速建设时期,很可能有些今天尚存的古代重要文化遗产就被铲平毁废了。

奥尔巴赫:语文学与世界文学

  语文学与世界文学[1] 作者 | 埃里希·奥尔巴赫(Erich Auerbach) 译者 | 靳成诚(比较所博士生) Nonnulla pars inventionis est nosse quid quaeras.[2] 一 如果我们依然像歌德所做的那样,将“世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