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ne 6, 2017

古音韵学初阶

古音韵学初阶(上)

2012-11-18 11:26阅读:3,150
古音韵学初阶(上)

(根据11月14日在温煦港湾总群讲课稿整理)

上次讲"六书"的时候曾经给大家许诺,有空讲讲音韵学,所以今天就占用大家的时间来说说音韵学。不过请注意了,我讲的是有关古音的部分。

大家都知道,古代传统的基础学问就是"小学",既然称它为"基础学问",就说明它是研究一切学问的基础,小学不精就基础不牢,基础不牢就别想盖高楼大厦,这是个很容易明白的道理。"小学"包括三部分:文字、训诂、音韵,这三部分就是"小学"这只鼎的三足,缺一个这只鼎就立不住。

不过据我所知,音韵学的书一直被看做"天书",其学问也被称为"绝学",意思很明白,不好懂,不好学,当然也不好讲,所以,现在好多大学里讲古代汉语的时候,都讲文字,讲训诂,唯独不讲音韵学。

但是不懂音韵学,我们在看古籍特别是先秦秦汉古籍、研究古文字、研究上古语言(训诂)时就会很麻烦,甚至连人家的书、文都读不懂,比如人家学者注释古书、研究古文字时,常说这两个字是音同或音近的通假字,理由是"双声"、"旁纽双声"、"准双声",或"叠韵"、"对转叠韵"、"旁对转叠韵"等等,看到这些,很多人就晕了,弄不明白是个啥概念,自然也不知道啥意思。所以,我今天给大家讲的上古音韵,就是给大家说说这些概念,让大家有个初步了解。不过在讲之前先说明白三点:

1.我对音韵学也是一知半解,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有点不厚道,不过我会尽量结合我在实践中的心得,把一些常识性的东西说明白。

2.上面说了,音韵学属于小学,是基础的学问。我们学习基础知识就是两个办法,一是记忆,二是理解。而基础的东西往往需要花点功夫和脑子去死记硬背,比如学文字,你得记住每个字的写法和读音吧?学训诂,你得记住一些词汇的含义吧?学数理化更需要背公式之类,这个光靠理解是没办法做到的,只能死记硬背,音韵学里的一些东西也是一样。如果大家不肯下功夫去记忆,单指望我讲堂课就学会音韵学了,那希望是比较渺茫的。

3.上古音里,很多字的读音和现在普通话的读音差距甚大,而且这种读音,没办法用现在大家熟悉的汉语拼音来标注,只能用音标拟音,好多人看不懂,自然也读不出这个音来。这个没关系,我也不会,但是大家可以学"哑巴音韵学",就是能看懂就成,没必要学会读。就象以前好多人 学英语一样,会阅读、会书写,就是不会听、不会读、说,名曰"哑巴英语",我们也完全可以这么搞,而且保证足够用,因为这是我20多年来实践的心得。所以我讲的叫"古音韵学初阶",就是初步的、勉强够用的上古音韵学知识,至于那些"娘日归泥"咧、"喻三归匣"咧、"喻四归定"咧等等之类的复杂理论一概省略。

好了,下面进入主题。

传统音韵学研究的重点是古音、今音、等韵,古音是指周、秦、汉时代的汉语语音,现在又叫"上古音"。研究这个主要的依据文献是《诗经》,所以这一时期的语音又被称为"诗经音"。"今音"是指隋唐时代的汉语语音,现在又叫"中古音",研究今音主要依据的文献是《切韵》,所以这一时期的语音又称"切韵音"。等韵学是研究汉语语音音理的一门学科。我今天讲的就是古音,我也只能讲古音,今音、等韵我弄得糊里糊涂,讲不了。

首先大家得明白学音韵学主要是干啥用,我不想云山雾罩地说很多来忽悠大家,说白了就两句话:为了"明通假,正音读"。"明通假"就是为了明辨通假字。明辨通假字是为了干啥?就是为了能正确地读懂古书和考释古文字,当然在古代前者更重要一些。

我们知道,汉代(包括)以前,人们写书、传书,就是靠人工手写,特别是在校订、传抄古书时,有一种方法是由一个人负责读书,另一个人负责书写,面对面象两个仇人打官司,所以也叫"校雠";这里面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古人书写用字宽泛,不管是自己写书、抄书还是听别人读书自己笔录,只要是音同或者是音近的字,都有可能拿来代替本字,于是乎就产生了很多别字(也叫白字),这种现在被称为"别字"的情况就是"通假",那个应该被使用的字被称为"本字",那个不该被使用而被使用了的字被称为"假借字"或"借字"。这种情况在在现在看来让人不能容忍,但在古代被认为是正常的,故通假字现象在古籍中太普遍、太常见了,所以要读懂古书,就必须"明通假",否则简直就是寸步难行。

之所以出现通假字现象,根本原因就是音同或音近,以前曾经有人试图从字义上分析通假字之间的关系,其实那只能是徒劳,毫无意义。既然是音同或音近的原因,那么我们就要明白这些字在古代的读音,考察它们是否属于音同或音近,才能确定它们是否是通假字关系。而古代特别是先秦和秦汉时期的文字读音,和现在的差距非常大,甚至可以说有天壤之别,如果现在人听先秦人说话,几乎等同于一门外语,所以用现在的读音是无法弄清其上古音的,要弄清它,那就必须得依靠音韵学。比如说吧,《文选·左思〈蜀都赋〉》里有这么一句:"百果甲宅",李善注:"《周易》曰:'百果草木皆甲坼。'"李善这个注是给出出典,也就是说《蜀都赋》的"甲宅"就是《周易》里的"甲坼",表示花开,因为"甲"代指花苞,"坼"就是裂开的意思,就是说"坼"是本字,而"宅"是个通假字。如果用现在读音来看,宅读zhai,坼读che,二者声母不同,韵母也不同,读音即不相同也不相近,怎么能是通假关系?如果我们查查古音就会知道,宅古音是定纽铎部,坼古音是透纽铎部,定纽与透纽是旁纽双声,声纽发音部位相同(舌头音),故而相近;同铎部就说明它们在上古音中的韵母相同,所以在古音中它们的读音是相近的,属于音近通假,这样我们就会立刻明白。如果不懂古音韵,那只能发呆了。

"正音读"呢,是为了帮助我们了解周、秦、汉时期一些有韵的文献如诗、辞、赋等的正确读法。上面说过,上古音和中古音(今音)的差距已经很大,所以到了南北朝以后,人们在读周秦两汉韵文的时候,常常感到不押韵,于是发明了"叶(xie)音"说,就是临时改变其中一个或几个押韵字的读音,使韵脚和谐。其实这种做法后来发现是错误的,因为在中古音里读着不押韵的,在上古音中是押韵的,这都是不明古音造成的误会。

另外,上古音韵学在考释古文字中的作用也是巨大,是不可或缺的利器之一,这一点在以后给大家讲古文字的时候会具体说到,这里就不多说了。

我们知道,现在普通话里在给字注音时用的拼音,分为声母和韵母两部分,上古音也一样,也分声母和韵母,不过和汉语拼音有所区别。我们说两个通假字必须是音同或音近,其实就是说声母、韵母相同或相近,二者不可分割。

下面先说声母。

上古音的声母,被称为"声纽",简称"纽",也称为"母",意思是一样的,都是指声母。根据王力先生《同源字典》所立的上古声纽,共分为五大类、七小类、三十三母。五大类和七小类是根据发音部位不同划分的,五大类是:喉音、牙音、舌音、齿音、唇音。在舌音里,又分舌头音和舌面音两小类;在齿音里,又分为正齿音和齿头音两小类,这样总共是七小类。三十三母是根据发音方法不同来划分的,发音方法共有6种,即:全清音、次清音、全浊音、次浊音、清音、浊音,分别用三十三个字代替。见下表1:

X


不过,王力先生后来主编的《古代汉语》(高校教材)里略有更改,比如将正齿音里设立的"俟"母不再独立,通用三十二母,一些代替的字也有变化。请大家注意看下表2:


这里给大家简单解释一下第二个表,因为目前学界使用时基本上都是遵循它:

1.喉音,相当于汉语拼音中的0声母,就是没有声母。

2.牙音,发音部位相当于汉语拼音中的舌面音j、q、x(舌面前音)和g、k、h(舌面后音)。虽然古音中也是六个声母,但不太好和汉语拼音中的六个声母比对,比如汉语拼音里溪、晓、匣的声母都是x,但在上古音里,它们的发音是不同的,只能说它们的发音部位略同,或者说汉语拼音中的舌面音、舌面后音是从古音的牙音中演变出来的。下面所说的各种音也是一样,别去和汉语拼音一一对照,一些能对上,一些对不上。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上册中,把喉音和牙音算做一类,同称为"喉音"。

3.舌头音,发音部位相当于汉语拼音的舌尖中音d、t、n、l。

4.舌面音,发音部位相当于汉语拼音的舌尖后音zh、ch、sh、r。

5.正齿音,单从字上看,用普通话读,它似乎和舌面音相似,但是会读其中拟音的朋友可以读读,它们是不同的,不好和汉语拼音来对应。

6.齿头音,同正齿音的情况,单从字上看,相当于普通话里的舌面音,但实际不同,现在很多方言里还保留着这种发音方法,比如我家乡的方言发精、清、心、节、亲等字,都是发这种齿头音,是用舌头抵着牙齿内侧发音。现在有些中、小学校里的老师教普通话,在读一些以j、q、x为声母的字时,发音舌位不正确,太靠前,就发成了这种齿头音,形成了"尖音"的毛病,一些学生深受其害,而且一旦形成非常难改,好多学生考普通话不过关,或考播音主持专业落选,很大一部分都是因为尖音严重,因为普通话里根本就没这种发音的声母。

7.唇音,发音部位相当于汉语拼音中的双唇音b、p、m和唇齿音的f。其中唇齿音f在古代被称为轻唇音,它是从唇音中演化出来的,古音中没有轻唇音。

请大家牢牢记住第二个表,也就是表2,这个最有用,因为下面我要给大家解释的有关声纽的术语,都得看这个表,大家在实用的时候也得靠它。

声纽的术语,是用于分析假借字与本字之间声母的关系,不是单独用于某一个字,必须两个字对照,这个大家要明白的。

1.双声:就是借字与本字声纽全同,比如古书中"央"、"英"通假,其声纽都是影纽,二字就是双声关系。

2.旁纽双声:借字与本字的声纽发音部位相同,注意看上面的第二个表,凡是在同一横行的声纽,都是旁纽双声关系,比如古书中"章"与"商"通假,章是章纽,商是书纽,章、书二纽发音部位相同,都是舌面音,在表中属于同一横行里的,就是旁纽双声关系。除了双声之外,旁纽双声的声纽之间最为接近。

3.准双声:借字与本字在发音部位邻近的同一竖行,发音方法相同,即在表2中,二字的声纽同在发音部位邻近的同一竖行,比如端纽与章纽、庄纽与精纽等等,都是准双声关系,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舌音(包括舌头音、舌面音)和齿音(正齿音、齿头音)两类里。比如古书中"丧"与"爽"通假,丧是心纽,爽是山纽,心纽和山纽在表中的齿音中的同一竖行,一个是齿头音,一个是正齿音,发音方法都是清音,所以它们是准双声关系。

4.准旁纽双声:在表2中,借字与本字的声纽同属于舌音,或同属于齿音,但既不在同一横行,也不在同一竖行,就是准旁纽双声。比如舌音里的端纽与昌纽、齿音里的庄纽与邪纽等等。

5.邻纽双声:有三种情况:

(1)借字与本字同属发音部位相近的喉牙音,是邻纽双声。不过上面说了,喉牙音后来被归入一类,它们之间也当属于旁纽双声关系,所以这条目前还有争议。不过就我个人的感觉而言,似乎旁纽双声更接近事实。

(2)借字与本字同属发音部位相近的舌齿音,但即不在同一横行,也不在同一竖行,如端纽与船纽,透纽与崇纽,余纽与邪纽等等,也属于邻纽双声。

(3)借字与本字同属于鼻音的疑纽、泥纽、日纽、明纽与边音来纽,发音方法相同或相近,也属于邻纽双声。

通假字声纽的这5种情况里,声的接近程度依次渐远,以双声最为多见,其次是旁纽双声,再次是舌齿音的准双声,准旁纽双声和邻纽双声比较少见,就是声远隔的缘故。但"少见"不等于没有,以邻纽双声为例,比如古书中"羊"和"祥"通假,羊是舌音的余纽,祥是齿音的邪纽,在表中既不是同一横行也不是同一竖行,其声纽就是邻纽双声关系;再比如古书中"蟷蠰"又写作"蟷蜋",是"蠰"与"蜋"通假,蠰是鼻音的日纽,蜋是边音的来纽,二字的声纽也是邻纽双声关系。

上面讲的声纽之间的关系是常见的5种情况,如果往细里考察,实际上在上古音中,各个声纽之间在特定情况下都有可能互转,所谓"通转",这个大家可以参看一下黄焯先生的《古今声类通转表》。这种情况不光古代存在,就是现在也有。比如说吧,好像湖南那里的方言是把"湖南"说成"扶南",在古音中"湖"是牙音中的匣纽,现代汉语拼音中的舌面后音的h就是由古音的牙音演变而来;"扶"是唇音中的并纽,现代汉语拼音中的唇齿音f就是从古音的唇音中演化出来的,舌面后音和唇齿音差距较大,似乎不大可能通转,但在一些南方方言中,当h这个声母和元音u或以u作介音的韵母相拼的时候就有可能转变成唇齿音的f,所以"湖南"会变成"扶南","喜欢"会变成"稀饭",这种情况,就需要大家根据不同情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不过大多数情况下就是上面所讲的5种。

好了,声母讲完了,因为这些里面都是一些"干货",需要大家消化一下,所以今天的讲课到此结束。下次再讲韵母,也就是韵部。

谢谢大家捧场!古音韵学初阶(下)

2012-11-22 22:40阅读:1,249
古音韵学初阶(下)

(温煦港湾总群2012年11月21日讲稿)

上次讲课里给大家讲了古音中的声母部分,今天接着往下讲韵母的部分,也就是韵部。

王力先生在对前人声部研究、分类的基础上,把上古韵分为十一类共三十部,每部也选一个属于该部的字代替。请大家看下表3:

X


我们看看这个表,会发现什么情况呢?

首先,每一类都分为阴、入、阳三声,其中第五类没有阳声,第十类和第十一类没有阴声。这个阴、入、阳三声是怎么分的呢?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1.阴声:每一类的第一个韵部都是开尾韵、元音尾韵部,所谓"开尾韵"就是没有韵尾的韵母,元音尾韵就是复韵母的韵尾是i(汉语拼音里还有o、u),传统把这种韵部叫做"阴声韵部",简称"阴"。

2.入声:每一类中的第二个韵部是收清口辅音的[k]、[t]、[p]尾的韵部,传统把这种韵部叫做"入声韵部",简称"入"。

3.阳声:每一类中的第三个韵部是收鼻辅音[ŋ]、[n]、[m]尾的韵部,传统把这种韵部叫做"阳声韵部",简称"阳"。

其次,我们看属于同一类韵部的情况,有以下几点:

1.元音相同。比如第一类中的之、职、蒸三部,它们的元音都是[ə];第二类支、锡、耕三部,它们的元音都是[e]。

2.有韵尾的,韵尾相近,比如第一至第六类,入声的韵尾是[k],阳声的韵尾是[ŋ],都是舌根音尾;第八类、第九类入声的韵尾是[t],阳声的韵尾是[n],都是舌头音尾;第十类、第十一类的入声韵尾是[p],阳声韵尾是[m],都是唇音尾。

也就是说,同类的三个韵部,语音形式最为相近。

为了便于辨析各韵部之间的关系,《通假大字典》根据元音相同或相近的情况,把三十韵部分成甲、乙、丙三类,制表如下(表4):

 

好了,这个表也非常重要,一定要把它记住,因为下面我要介绍的有关与韵部的术语,都要参考它来说明。这里要说明一下:在第II横行的"药",相当于表3中第五类中的"沃";丙类第一横行中的"葉"韻,相当于表3中第十一类的"盍",只是不同书中所用的代表字不同而已,不是另外的韵部。

关于韵部的术语主要有如下5种情况:

1.叠韵:也作"迭韵",就是借字与本字同一个韵部,韵母是相同的。如果在文学作品中用为韵脚,同韵部的字一定押韵。比如《楚辞·九歌·国殇》的开头两句:"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这两句用普通话读出来,"甲"韵母是ia、"接"韵母是ie,是不押韵的,但是查查上古音,它们同属于盍部,也就是韵母都是[ap],在上古音中是押韵的。

2.对转叠韵:借字与本字的韵部同在一个韵类,也就是上表4中同在甲类或乙类或丙类中的同一横行,主要元音相同的韵部之间,就是对转叠韵关系。比如,大家看表4的第一行,就是甲类的第一行,三个韵部是幽、觉、冬,那么幽部与觉部、幽部与冬部、觉部与冬部,就是对转叠韵关系,因为幽、觉、冬属于同一韵类(即上面表3中的第六类),主要元音相同;再看乙类的第一行,有歌、月、元三个韵部,歌部与月部,歌部与元部,月部与元部,也属于对转叠韵,因为歌、月、元三部也是主要元音相同的同一韵类(即上面表3中的第九类)。所有十一韵类都是这种情况。在对转叠韵中,常见的是阴声与阳声对转和阴声与入声对转,简称"阴阳对转"和"阴入对转"。古代对转叠韵也属于押韵的情况,比如《楚辞·九歌·湘君》:"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以"上"、"下"为韵,上古音阳部,下古音鱼部,鱼部与阳部就是阴阳对转关系,属于押韵。记得以前看过一个春晚小品,一个南方老哥说"上"、"下"时发音非常相近,一位北方大嫂老是听不明白,南方老哥急了,说"北方人就是'上'、'下'不分",其实在古音中上、下的确是读音很相近的,因为它们是阴阳对转叠韵关系。现在很多南方方言中还保留着一些古音,所以有的南方方言里会"上、下不分",当然这是北方人的听觉,当地人分得是很清的。这种情况无论是在通假字中还是在文学作品的用韵中都非常常见。

3.旁转叠韵:还是看表4,借字与本字的韵部,同属于1-8小类中的某一竖行,这些韵部韵尾相同、主要元音相近,就是旁转叠韵关系。比如第1行,有幽、宵、侯、鱼、支、之6个韵部,它们都是阴声韵部,所以它们之间就是旁转叠韵关系;第2竖行有觉、药、屋、铎、锡、职6个韵部,它们都是以[k]为韵尾的入声韵部,所以它们之间也是旁转叠韵关系。其它的竖行韵部之间都如此。旁转叠韵古代也可为韵(押韵),比如《楚辞·九思》:"三光朗兮镜万方,斥蜥蜴兮进龟龙,策谋从兮翼机衡,嗟英俊兮未为双。"这四句里,以"方"、"龙"、"衡"、"双"为韵,古音中"方"、"衡"都是阳部字,"龙"、"双"都是东部字,看上去是不押韵,但是我们知道阳部与东部是旁转叠韵关系就会明白,它是以阳、东旁转叠韵为韵,用的是密韵。

4.旁对转叠韵:在表4中,借字与本字的韵部同在甲类或乙类或丙类,但既不属于同一横行,也不属于同一竖行,这些韵部主要元音相近、韵尾发音部位相同,它们之间就是旁对转叠韵关系。比如甲类中,幽部与药部(沃部),即不在同一横行,也不在同一竖行,而其元音[u]和[o]发音相近,所以可旁对转;觉部与东部,也是既不在同一横行,也不在同一竖行,它们的韵尾是[k]和[ŋ],都是舌根音尾,发音部位相同,所以也是旁对转叠韵关系。

5.通转叠韵:还是看表4,有三种情况:

(1)借字与本字的韵部同属于IV-VI类中的某一横行,但不属于同一个韵类,也就是不是同在甲类、乙类、丙类的一类里,这些韵部主要元音相同,属于通转叠韵关系。比如,鱼部与歌部,它们同在一个横行,鱼部属于甲类,歌部属于乙类,而它们的主要元音都是[a],所以是通转叠韵。其它的都如此类。

(2)借字与本字同属于2、5、7三个竖行,但不在同一个竖行,也不在IV-VI类中的同一横行,这些韵部都是塞音收尾的入声韵,也属于通转叠韵关系。比如觉部与月部、屋部与物部、质部与缉部等等。

(3)借字与本字同属于3、6、8三个竖行,但不在同一个竖行,也不在IV-VI类中的同一横行,这些韵部都是鼻音收尾的阳声韵,这些韵部之间的关系,也称为通转叠韵。比如东部与元部、真部与侵部等等。

在上述5种韵部关系中,以叠韵、对转叠韵、第三韵类(鱼、铎、阳)与第九韵类(歌、月、元)通转叠韵的现象最为常见,其它相通的现象都比较少见。不过还是那句话,"少见"不等于没有,这个大家要注意。比如甲骨文中的"凡"字,就是"盘"之象形,也是"盘"之初文,"凡"、"盘"是古今字关系,二字读音应该是相近的,但我们看看"凡"古音在侵部,"盘"在元部,好像韵部差得太远,可是侵、元二部是属于上面所说通转叠韵关系中的(3)的情况,所以它们是通转叠韵关系,也是音近的。是因为"凡(盘)"古音本来是在侵部的,后来"凡"被假作它用,所以又造了一个后起字形声字"盘(盤)"代替它的本义,又因为侵元通转叠韵之故,转入了元部。

再比如《诗经·大雅·殷武》里有这么四句"天命降监,下民有严。不僭不滥,不敢怠遑",其中"监"、"严"、"滥"都是谈部字,而最后一句的"遑"是阳部字,今音读来不押韵的,所以有的版本为了押韵,把第二句的"严"改成"庄",以求与"遑"押韵。但我们看看上表,"阳部"和"谈部"属于"通转叠韵"的第(1)和第(3)种情况,这二部是通转叠韵关系,在上古音里可以视为押韵,所以根本没必要更改文字。

我给大家讲课的时候,声、韵是分开讲的,而具体运用时,比如在考证通假字时,一定要把声、韵一起分析,断然不可分离,因为文字的读音是声韵一体的。而且声纽非常重要,有时候只要声纽相同或相近,即使是韵部差距较远,也可通转通假;如果声纽不相同或相近,就是同韵部的字也不通假,这个大家得有这个意识。

我给大家的讲的音韵学初阶的基本内容就是这些,不过还没完哈。因为可能有朋友会说了:这也够复杂啊,我理解不了!那没关系,就死记硬背好了,把我上面举的声母、韵部的表格记住,把它们之间的关系记住,再死背一部分常用字的声纽和韵部,就够用了。

还有朋友就问了:你这里说哪个字古音是什么声纽咧、什么韵部咧,你怎么知道的?反正我不知道,我上哪里去查啊?

这里给大家推荐二书一网站。二书就是唐作藩先生的《上古音手册》和郭锡良先生的《汉字古音手册》,两本都是工具书,新浪共享里有下载。这书象字典一样的,要知道哪个字在古音中属于哪个声纽哪个韵部,查查就成了。

一网站就是东方语言学网上的"上古音查询"页面:


只要在下面的对话框里输入要查询的字(繁体),点"查询"按钮就搞定。其中声纽就是左上角的"中古声母",韵部就是王力、白一平、郑张尚芳、潘悟云四位先生所设的韵部(有些字有差异,这个可以自行判别。)

如果想便于随时使用,就先得多花点功夫和时间,多背一些常用字的声纽和韵部,可以举一反三。比如我记住了"圭"这个字声纽韵部是见纽支部,举一反三,我就会知道,凡是从"圭"得声的字基本都是喉牙音的字,而且基本都是在支部,比如哇、娃、洼、蛙、恚、鲑、觟、挂、佳、卦、闺、桂……等等,它们都是喉牙音、支部字,我记住了一个字,就等于记住了一大片,明白了吧?当然也不能死掐,一些特殊情况需要特殊记忆,比如"华"字,古音是匣纽鱼部,我们可以明白从华声的字应该是喉牙音鱼部字,比如哗、嬅、崋等等,但是有例外了,比如烨、晔、皣这几个从华声的字声纽虽然也是匣纽,但韵部却是在盍部,不是在鱼部,这是因为鱼盍通转叠韵之故转入的。这种情况就需要特殊对待一下。

其次,如果想有更深的悉悟和理解,大家可以多翻翻《古字通假会典》,这个网上也有下载,看看里面的通假字,对照我上面讲的方法,分析一下它们为什么会通假?它们的声母韵部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看得多了,自然也就加强了记忆和理解,在运用时也会得心应手,所谓"细心揣摩,渐及从心所欲"!

讲完了,谢谢各位捧场!
Evernote helps you remember everything and get organized effortlessly. Download Evernote.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Why the novel matters

  Why the novel matters We read and write fiction because it asks impossible questions, and leads us boldly into the unknown. By  Deborah 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