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3, 2014

我是个内向的巴西人 -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巴西圣保罗——据CNN报道,巴西没有性格内向的人。"充满活力的文化可以让你不再害羞,帮你放开怀抱享受大好人生,"一篇关于到巴西旅行的文章这样写道。文章还着力描绘了我们国家嘈杂的交谈、震耳欲聋的汽车喇叭,以及"装着16个扬声器,在住宅区里猛播广告的宣传车"。

当然,就像任何一种将整个文化简化为寥寥数笔的做法一样,这篇文章对巴西人的勾画,也是一幅刻板、不大用心的肖像。但它也道出了某些实情。和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一样,在这里,性格外向的人制造出太多噪音,以至于其他人的声音根本无法让人听见。

美国作家苏珊·凯恩(Susan Cain)在《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Quiet: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in a World That Can't Stop Talking)一书里说过,内向"目前是一种二流的人格特质,介于沮丧和病态之间",而外向则"变成了一种压迫性的标准,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必须遵守"。外向者建立了他们自己的规则,还要求我们去遵守;因此,全体巴西人都必须活泼、友好,尽可能多地亲吻陌生人,仿佛没有明天似的大跳弗乐舞(forró)。

这与我的职业尤为冲突。如果你像我一样选择当作家,就意味着你喜欢独处,通过写作表达自我。当然,这并不代表你要当个隐士,而是说社交并非必不可少。它不是你职业生涯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但年复一年,我所听到的完全相反。所以,我想厘清一下:发表演讲、参加文学活动、巡回推介新书并不是我的工作。我的工作就是坐在椅子上写字。其他所有事情或许对我的"公众形象"或者书的销量有帮助,但并不是一定要做的。(去问问J·D·塞林格[J. D. Salinger]、哈珀·李[Harper Lee]、托马斯·品钦[Thomas Pynchon]或者居斯塔夫·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吧。)

然而,充斥在互联网上的一些人脉贴士却警告,"要在这件事上取得成功,只有良好的写作技巧和独到的见解还不够。你还需要强大的营销技巧。"还有一些谈到了"成功写作事业的推广需求"。

就连凯恩这位内向人群的终极代言人,也不得不设法让她的出版商相信,为了推广《安静》这本书,她可以伪装出足够外向的人格。在参加巡回售书活动,以及在TED大会上发表演讲之前,她足足用了一年时间学习公开演讲课程。凯恩在自己的书里提到了内向者常常会体验到的一种感受:驾车去某个研讨会发表讲话的途中,她发现自己"一直在祈祷发生一场灾难来临——洪水、小规模地震什么的,那样我就不用去做这件事了。"

我明白她的意思。有时候我会跟自己说,我也许在下一次公开演讲前就死掉了。这是一种自我安慰的想法。

我一直很害羞。从不喜欢和太多小孩一起参加吵闹的派对。课间休息时,我更喜欢看书、听音乐。从进幼儿园开始,人们一直告诉我这是一个问题,我得做出改变。上高中时,一位辅导员跟我说,如果不能直视别人的眼睛,那我这辈子都无法取得成功。(她显然是个变种的外星人,想要吃掉我的灵魂,我可不喜欢这样。)有一次,她在我打排球时把我拉到一边,给了我一份严厉的书面警告,说如果我继续做出"反社会"的行为,就会被停课两天。看来有能力参加团体运动还不够。

我被她激发出灵感,创作了一本漫画小说,以自己方式完成了复仇。故事情节中出现了一些幼稚而繁琐的机械。

我似乎一直就是这个样子。根据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杰罗姆·凯根(Jerome Kagan)的研究,一个人的气质在很小的时候就有迹可循,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遗传而来。从这层意义上说,最好把内向理解成一种过于敏感的现象。他发现,面对外部刺激时会踢打、尖叫的婴儿——换句话说,就是对外部刺激敏感的那些——很可能成长为内向的人。至于反应比较小的、需要有更多刺激才能让他们感兴趣并投入感情的婴儿,则有可能成长为外向的人。就像他与南茜·斯尼德曼(Nancy Snidman)在2004年出版的一本书的标题所说的,这就是"气质的阴暗面"。

内向不是一种疾病,不是一种需要治疗或者掩盖的社交缺陷。尽管仍然不能看着别人的眼睛,但我做到了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和工作。我把这个社会所提出的,不惜代价进行应酬和交际的要求,当成了生活中必然存在的各种烦恼中的一种。

但上个月,在为瑞典的哥德堡书展(Goteborg Book Fair)安排了一些讲座,并且发现自己非常希望自己一条腿断掉或者一两条脑动脉破裂之后,我意识到:我永远都不会告诉外向的人,他们应该怎样生活。我永远都不会说:"你需要减少社交活动。回家呆上几天,读些书,度过一些独处的宝贵时光吧。别再一天到晚地跟人交流了。"

我知道这样做会显得很荒谬。那么,外向的人为什么要这么不客气地把他们的价值观强加给别人呢?

 

凡妮莎·芭芭拉(Vanessa Barbara)是小说家,文学网站A Hortaliça的编辑,也是巴西报纸《圣保罗州报》(O Estado de São Paulo)的专栏作家。

翻译:李琼

 

 
本文内容版权归纽约时报公司所有,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或翻译。
 
Evernote helps you remember everything and get organized effortlessly. Download Evernote.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奥尔巴赫:语文学与世界文学

  语文学与世界文学[1] 作者 | 埃里希·奥尔巴赫(Erich Auerbach) 译者 | 靳成诚(比较所博士生) Nonnulla pars inventionis est nosse quid quaeras.[2] 一 如果我们依然像歌德所做的那样,将“世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