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anuary 18, 2015

细节的剩余——记洪子诚老师

细节的剩余——记洪子诚老师

2015年1月17日 22:24
在 大学时我就觉得当代文学史写得比大部分文学作品都好看。暑假前得知洪子诚老师会在秋季学期来台湾清大开课时,我就盼望着开学见到他。洪老师在我心目中犹如 一座图书馆的化身,但真正看见他时,却觉得亲切得太过分。没有学术权威的气场,也没有散发着智慧气息的仙风道骨,只是一个干净朴素的老人,头髪虽然花白但 却象是小孩细致的软髪,额头饱满光洁,颧骨和脸颊是我们潮汕人常见的方正与削挺。洪老师的面相好,一看就是聪明长寿,气色也红润,我看见他这样健康心里总 是很高兴。

他 背着一个贴身的白色布包,上面还有着北大的字样,估计这样一个轻薄的布包他已经随身多年。他从里面逐一取出保温水杯,一沓手写的讲稿,前后密密麻麻都写满 了,纸上的标记和涂改是谜一样的圈圈和方框,还有许多斜出的字行兴许是突然的遇想。洪老师学术态度扎实严谨自不必说,可有趣的是他的字迹却颇为洒脱烂漫。 比起论述,我觉得字迹才是性格的复合体。洪老师说自己跟北岛一样是"汉语规范化"的受害者:"对50年代之前的读物阅读太少,读的主要是汉语规范化之后的 作品,这影响了他们的语言习惯。"这种表达习惯容不得半点语言"垃圾",非常吝啬虚词与副词,所以北岛在翻译洛尔迦时就拼命删戴望舒版本里的"的",而洪 老师觉得自己的文章"干巴巴"也是因为这种表达习惯造成的文本缺水。我却觉得洪老师的笔法用来作学术是刚刚好的,中正平稳又不失准确深入,即使偶尔的犀利 刻薄,也能给出负责任的解释。

我 坐在离洪老师最近的一个座位,上了两个星期课才告诉他我也是揭阳人。我6岁离开老家去汕头上小学,如今我的普通话已经听不出潮汕口音。洪老师虽然在北方生 活了几十年,他的普通话却还是夹带乡音。有一次他在课上说了一个学者的名字,他自知发音不准,便望向我希望我能听出这口音里的字词好给大家解释一下。我问 是杨绛吗? 他说"不是,是健康的健。杨JIANG。"我们潮汕人对an和ang的发音很不自信,所以我平时没事就会练"官方网站"这个词,经常不能一次性顺利地说出 来。洪老师性情还是比较内向,不喜欢会议致辞,也不喜欢寒暄场合。今年的两岸诗歌学术论坛在我们学校举行,会间休息我特地绕道远一点的洗手间,却发现洪老 师也"躲"到这附近巡看墙上染尘的海报。我高兴得跑过去,像在一个屋檐下避雨聊了一会儿。我告诉他课上提到的一本书我确实找不到,洪老师说有一个老师那里 有,可以帮我去借。我坚持说我自己去借就好。谁知隔几天上课的时候,洪老师就把那本用牛皮纸包着的书拿给了我。

然 而让我最感动不是他对别人的细心诚恳,而是他对自己反思的无情。当我读到洪老师对知识分子的分析时,我在想,一个人只有通过对照自身才能这样深刻地理解这 些人的脆弱、虚伪和理想。他也时不时看似随意地说自己"孤僻""无趣""写不动了",我听不出这自我调侃的背后有没有痛苦。有一次他说到自己写作太保守安 全面面俱到,看似是无可辩驳的对多元的宽容,其实是一种思考的安逸,他用了波伏娃的话:"人们对多元性的接受是资产阶级完美的意识形态,但那其实是对混乱 和困惑的享受,在这种享受中,人们不再争取某种确凿的希望。";"知青们夸耀自己的劳动,称自己成为了'真正的劳动者',但真正的劳动者是不屑夸耀这些 的,这只是知识分子获得另一种本领时的优越感。我当年也热衷于夸耀自己多能干活。"我知道洪老师一直非常警惕自己身上这种知识分子的优越感,也警惕着"解 构带来的快乐和不负责",可会不会由于这过分的警惕,造成了对于自己的某种压抑呢?


这 样一个惯于节制和隐藏自己情感的人,文学作品确实给他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藏匿记忆与感情的地点。洪老师读书时感受是高于评判的,他习惯说"我喜欢""我不喜 欢",而不是"好"和"不好"。我一向认为第二次读仍能被感动的作品才是双重质保的好作品,所以我很爱听洪老师的重读体会。《晚霞消失的时候》虽然节奏拖 沓,语言平庸,但他多年后再看时还是在某个细节处落泪了。我们追问是哪个细节。他说"不能告诉你们"。洪老师自称是个怀疑论者和超级的现实主义者(连做梦 都没有超现实过),所以第一读《爱是不能忘记的》时就"不相信连手都没有握过、相处不足24个小时的两个人,怎么可能刻骨铭心。但现在觉得恰恰是因为手都 没有握过才刻骨铭心,因为刻骨铭心只能存在于不断地想象中。"还有以前不喜欢王朔的痞子气,但后来觉得他对知识分子的嘲讽有些还是很中肯的,在《动物凶 猛》中也读出了王朔粗人外表下的脆弱,就觉得他还蛮可爱的。洪老师和我都非常珍惜他自己在重读时发生的想法的转变,不管这种转变是否意味着成长,它意味着 新的否定或发现。所以最后一节课我让洪老师以后写一本关于自己重读感受的书,他推脱了几句写不动了,最后还是说,好。

这 半年比较遗憾的就是没能见到洪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么老师。洪老师虽然和善,但由于内向敏感,不喜人情累赘,让人不敢走得太近太久。所以我很好奇和他相伴几 十年如一日的么老师是怎样的。平时洪老师上课都会早到,唯一一次没来上课是因为么老师生病他实在不能走开。洪老师是不可能会"晒幸福"的人,可他每次提起 么老师,还是会让在座的人会心一笑。最后一节课后聚餐,我们在餐桌上闲聊,说道大陆拼音打字比台湾注音打字要快,因为有智能的拼音联想法。一台电脑用久 了,你打出头几个字母,它就会自动冒出你想要的词语来。洪老师说"可是么老师的电脑就不会联想,她打自己的名字'么书仪'的拼音,出来的总是'么淑 仪'"。我当时就想,得是多亲密的人才会熟悉对方这样琐碎的细节。


我 读到洪老师的一篇文章叫《与音乐相遇》,知道他也会听古典音乐,就把切利比达克指挥的柴五送给了他。送完我心里就踏实了,因为学期结束了,我很不舍得,能 留点东西互作纪念才不怕忘却,包括今天我坐了一个下午写的这些。洪老师的那篇文章里有这样一句话:"生活里这样的零碎细节当然不会得到记载,也很快会销声 匿迹;连同当时的情绪。这是需要细心保护的。"他还说过自己年轻时对于日常细节很傲慢,崇拜那些精神性的理念性的东西,但现在年纪大了,觉得日常的伦理的 反而更可靠。就像汪曾棋的小说里那些细节的堆积,并不会妨碍思想的深刻,也写出了日常琐碎应有的尊严。

所以他现在很喜欢一大早背着那个小白布包去市场,听胡椒饼师傅讲自己的学徒时期,或者静静地看地上的老妇像给孙女绑辫子一样,将自己早上摘的菜用橡皮筋一小撮一小撮地捆起,码好,捆起,码好……
Evernote helps you remember everything and get organized effortlessly. Download Evernote.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管锥编》的文献结构——重读张文江《钱锺书传》

《管锥编》的文献结构——重读张文江《钱锺书传》 张治 艺文志eons 在中国现代文化和现代文学相关领域,想完全绕过钱锺书,在今天已经是不可能的了。钱锺书被誉为“文化昆仑”,其著作贯通中西,横跨创作和理论;创作兼及诗文,理论兼及文史哲,以中文论中国,西文论西方,每一方面都取得了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