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19, 2019

导读:彼特拉克与《歌集》

桂冠诗人弗朗切斯科·彼特拉克是伟大的人文主义先驱者、意大利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抒情诗人,他享誉全球,与但丁、薄伽丘并称意大利文学的“三颗巨星”。他的代表作《歌集》被公认为意大利文学乃至欧洲文学最优秀的抒情诗集之一。
一、生平
彼特拉克的父亲本来是佛罗伦萨的一名公证员,1302年,由于政治原因被流放。1304年7月20日,彼特拉克出生在意大利中部托斯卡纳地区的阿雷佐城。为谋求更好的生活环境,1311年,在父亲的带领下,彼特拉克全家迁往比萨,后来又迁往当时的教廷所在地法兰西普罗旺斯地区的阿维尼翁城,并在那里定居。
彼特拉克在阿维尼翁接受了最初的教育。1316年,他刚满12岁,便被父亲送往蒙皮利埃学习法律。1320年,彼特拉克第一次回到意大利,进入博洛尼亚大学继续学习法律。1326年,父亲去世后他又返回阿维尼翁。
阿维尼翁纸醉金迷的生活强烈吸引着彼特拉克和他的弟弟,他们用青年人的全部热情追求尘世生活的快乐,并经常坠入轻浮的爱情。阿维尼翁这段愉快的生活经历对彼特拉克的思想形成和文学创作有重大的影响。1327年4月6日,彼特拉克在圣基娅拉教堂遇到一位名叫劳拉的美丽少妇,他一见倾心;后来,劳拉成为他的爱情偶像和诗歌创作最重要的灵感之源。
彼特拉克希望有稳定的、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他深知,要想获得人们的尊敬,就必须有渊博的知识;对尘世荣耀的渴望引导他在寻欢求乐之余努力读书。他非常喜欢古典文学以及普罗旺斯和意大利的爱情诗,尤其酷爱西塞罗、维吉尔和李维乌斯(另译:李维)等人的作品;他也阅读宗教理论著作,但不喜欢但丁崇尚的经院哲学家,而青睐天主教早期的教父神学理论家圣奥古斯丁。
1330年,彼特拉克开始为罗马望族科隆纳服务,后来成为该家族的乔瓦尼枢机主教的朋友。
1333年,彼特拉克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开始了长时间的旅行;他到过巴黎和法兰西的其他许多地方,也到过弗拉芒和日耳曼各国。他的眼界越是开阔,内心就越是充满尘世情感和宗教信仰之间的矛盾。他开始厌恶尘世事物,不能忍受稳定的生活,因而,刚踏上一块土地便立刻想离去。
1336年4月,彼特拉克登上普罗旺斯的旺图山,面对宏伟动人的自然景色,他心绪不宁,感慨万千。偶然打开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看到一段好像专门为他所写的话:“人们去欣赏高耸的山峰、巨大的海浪、宽广的河流、广阔的海洋和群星移动,对自己却漠不关心。”彼特拉克长时间思考这句话的含义,他所特有的内心冲突更加剧烈。他为自己游览高山大川、追求尘世快乐而内疚,但是,他又无法用天主教的道德准则约束自己,无法战胜追求尘世荣耀的“野心”,无法克制强烈而暧昧的情爱,更无法否认对文化知识的渴望和对文学艺术的热爱。这种摇摆不定的思想几乎反映在彼特拉克的所有作品之中。站在旺图山的山巅上,彼特拉克向意大利方向眺望,心中燃烧起热爱祖国的情感,他非常希望再一次看到美丽、古老的意大利。
1336年底,彼特拉克如愿以偿,又一次回到思念已久的祖国。第二年年初,他参观了罗马。他的心被这座天主教的圣城所吸引,更被古罗马雄伟建筑的遗迹所震撼。1337年8月,彼特拉克再次返回阿维尼翁,此时,他需要安宁和潜心思考他所见到的一切,因而隐居在沃克吕兹乡下的一座别墅中。在这座紧靠着清澈泉水、被绿荫遮掩的幽静别墅里,彼特拉克专心研究,努力创作,《阿非利加》的构思及初稿基本产生于此。
1340年9月,彼特拉克同时接到来自罗马元老院和巴黎大学的邀请函,罗马和巴黎都要加冕他为桂冠诗人,彼特拉克选择了罗马。1341年2月,他乘船从马赛出发,先到达那不勒斯,那不勒斯国王就非常广泛的知识领域对他进行了三天考核。1341年4月8日,通过考核的彼特拉克登上象征罗马权威的坎皮多里奥山,在罗马元老院加冕为桂冠诗人。离开罗马后,彼特拉克在帕尔马居住了大约一年时间,并在恩扎河边的山间别墅中完成了《阿非利加》的初稿。1342年春天,彼特拉克告别意大利,返回阿维尼翁。
1343年4月,经过长期的思想斗争,彼特拉克的弟弟皈依天主教隐修派卡尔特修会;这件事强烈地震撼了彼特拉克已经十分不宁的心。兄弟二人曾在一起讨论过人生的目的,也都曾为前半生追求尘世享乐而悔恨;弟弟终于选择了奔向天主怀抱的道路,对比之下,彼特拉克感觉自己的灵魂太软弱,因而内心痛苦万分,坠入精神危机。《歌集》中表示悔恨的诗和《秘密》给我们留下了反映彼特拉克精神危机的重要历史资料。
1347年夏季,彼特拉克听说科拉·迪·里恩佐在罗马领导平民暴动,并夺取政权,非常高兴,他立即写诗赞扬科拉的英勇行为,并用拉丁语书信体写作了一篇措辞激烈的文章,谴责罗马贵族。同年11月,彼特拉克离开沃克吕兹,前往罗马。行至热内亚时,听说科拉实施暴政,罗马局面一片混乱,彼特拉克非常失望。他致信科拉,谴责科拉的专制,并放弃去罗马的计划,转道前往帕尔马。1348年5月,在帕尔马,彼特拉克获悉劳拉于4月6日病故;不久后又听到乔瓦尼·科隆纳枢机主教以及其他一些朋友死于瘟疫的消息。这一连串的噩耗将彼特拉克投入极度的痛苦之中,使他的厌世情绪进一步加剧。彼特拉克不得不认真思考来世之事,他悔恨自己过分地追求转瞬即逝的人间快乐和荣耀,唯恐死后会得到可怕的报应。1350年,彼特拉克前往罗马,途经佛罗伦萨时,结识了薄伽丘等诗人和作家。归途中,他路经阿雷佐,参观了自己的故居,进一步加深了对祖国意大利的热爱。1351年4月,彼特拉克到达帕多瓦,并在那里会见了来访的薄伽丘。薄伽丘受佛罗伦萨政府的委托,邀请彼特拉克前往佛罗伦萨教授文学,并通知他,佛罗伦萨政府决定归还1302年没收他家的全部财产。彼特拉克怀念沃克吕兹别墅中的宁静生活,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写作,因而拒绝了邀请。
1353年5月,彼特拉克最终决定离开已经没有劳拉的阿维尼翁,返回意大利定居。途中,他登上阿尔卑斯山,眺望南方的意大利,心情万分激动,用拉丁语写下了热情洋溢的词句,向祖国致敬。
上帝喜爱的神圣土地,
你使善良的人无忧无虑,使傲慢的人恐惧;
最高贵、最富饶、最美丽的土地,
你曾经受到人们的崇敬,由于武威也由于神圣的法律;
你是缪斯的故乡,
……成为世界的导师,获得辉煌的荣誉。
回到意大利后,彼特拉克先在米兰生活了八年。这一时期,他曾经多次受米兰城主维斯孔蒂的委派,出使意大利各城邦国及欧洲各国。无论走到哪儿,彼特拉克都受到隆重的欢迎,为米兰城主增添了光彩。在米兰期间,彼特拉克的生活比较悠闲;这使他有充足的时间完成许多已中止的作品,初步整理了各类信札和诗歌,并开始新的创作。
1361年6月中旬,为了躲避瘟疫,彼特拉克移居帕多瓦。1362年,瘟疫又把他驱赶到威尼斯。威尼斯元老院将一幢漂亮的小楼赠给他作为住宅,交换条件是,他死后必须把所有藏书留给威尼斯。1368年夏,薄伽丘来到威尼斯,受到彼特拉克的热情欢迎,两位伟大的诗人和作家在一起生活了数月。在威尼斯期间,彼特拉克受到共和国许多上层人物的尊敬,但也受到一些阿维罗伊派哲学家的攻击。彼特拉克看到威尼斯的执政者对侮辱他的言行无动于衷,盛怒之下,离开威尼斯,移居帕维亚,后来又定居帕多瓦。在帕多瓦郊外的阿尔库阿小镇,彼特拉克度过了一生中的最后几年。他住在一座小而雅致的别墅里,四周是橄榄林和葡萄园,那里有他所期盼的宁静,他可以不受任何干扰地读书和写作。1374年7月19日,彼特拉克病逝于阿尔库阿的家中,按照他的遗愿,被安葬在该镇的教堂里。
二、《歌集》评介
《歌集》被后人视为彼特拉克的代表作,而作者本人却认为收集在《歌集》中的爱情诗是他一生捋不清的混乱思想与情感的写照,所以称其为“支离破碎的俗语诗”。
《歌集》共收入抒情诗366首,其中包括317首十四行诗、29首歌,此外还有20首其他种类的抒情诗;除30余首外,这些诗全都是表现诗人对劳拉爱情的作品。
1348年,劳拉死后,彼特拉克对其所写的抒情诗进行了精心的筛选,组成了这部诗集,其中包括部分赞美其他女子的诗;然而,诗人自称被选入《歌集》中的爱情诗全都是为他的爱情偶像劳拉而写的,以此证明他对劳拉的爱情始终不渝。随后,诗人又在《歌集》中陆续加入了许多其他抒情诗;其中一部分被加在“赞活在尘世的劳拉”中,诗人谎称这部分作品写于劳拉活于尘世之时,另一部分则构成了《歌集》的第二部分——“赞离弃尘世的劳拉”。《歌集》按照时间的顺序和诗人的思想变化分为上述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自然地构成了诗人内心爱情发展过程的整体。
在整理抒情诗并将其组编成《歌集》的时候,彼特拉克写作了十四行诗《请君在散乱的诗句之中》,并将其作为整个诗集的引子;在这首诗中,彼特拉克对过去的言行表示了悔恨和羞愧,指出“世间美全都是短暂的梦”。
1.对爱情偶像的精彩描绘
从某种意义上讲,《歌集》是一部彼特拉克对偶像劳拉的单相思的爱情发展史。既然是一部爱情史,就免不了对心爱女子美丽容貌的描绘和赞颂,因为美是激发爱情的因由。尽管《歌集》主要展示的内容是爱情对诗人心灵的震撼,而不是诗人具体的爱情经历,但是,在他的许多抒情诗中仍然可以看到诗人对劳拉美貌的描绘。劳拉已经与但丁笔下的贝特丽奇有很大的差别,她不再只是抽象的美丽天使,而是一位有血有肉、有形有色、容貌俊秀的人间少妇;诗人用具体、生动的语言歌颂她的金色秀发、明亮双眸、美丽睫毛、纤纤玉指、洁白牙齿、娓娓动听的话语。
俱往矣,黄金丝迎风飘洒,
结成了千百朵柔媚发花,
好一双明亮的俊俏丽眼,
现如今不再有超凡光华;
……
谐美的话语声娓娓动听,
非尘世之举止华贵、高雅,
她如同美天使降临天下。(第90首)
爱神令劳拉显露出赤裸的纤纤玉指,紧紧地抓住诗人的心;不仅如此,劳拉美丽的双眼和睫毛、温情的语言、玫瑰色的唇与舌、珍珠般的皓齿、光辉灿烂的金发,都令诗人浑身颤抖。
那五根优美的纤纤玉指,
就如同东方的珍珠一般,
爱之神令它们赤裸暴露,
对我的心中伤显示凶残。(第199首)
那阳光丽目上睫毛闪闪,
天使般美唇吐温情之言,
玫瑰口白珍珠上下镶满,他人见均惊得浑身抖颤;
额头与金色发光辉灿烂,
比正午太阳更显得明艳。(第200首)
《清澈、凉爽、温情的水》(第126首)是《歌集》中最优秀的描绘女子美貌的作品,也是彼特拉克最优美的抒情诗歌之一。作品中,诗人怀着深深的眷念之情漫步于河边,他幻想在那里偷窥劳拉沐浴,欣赏她娇柔的身姿,完全沉浸于赞颂女性美貌的快乐之中。
美腿、秀臂,玉体婷婷,
浸泡在清澈、凉爽、温情的水中,
只有她才配得上“女子”的美称;
娇娆的身躯喜欢把热情的树干作为支撑,
忆往事,我不免发出叹息之声;
艳丽的裙衫,
天使般的腹胸,
覆盖着鲜花、草坪;
在这神圣、宁静的地方,
爱神用那美丽的眼睛,
打开我的心灵:
……
随后,诗人又设想自己死去,他希望安葬在劳拉沐浴的长满美丽花草的河畔。
如若是上天的安排,
如若我命中注定:
爱神令我合闭流泪的双睛,
至少应葬我于此处树下的鲜花草丛,
给予我些许恩赐,令赤裸灵魂回归它应返的家中。
接着,诗人设想:有一天,劳拉又来到这片河岸,她好像在寻找诗人,却看见了诗人的坟墓;在爱神的启迪下,劳拉为诗人流下了多情的眼泪,并为诗人向上天乞求怜悯。
也许还会有一天,
高傲且温柔的美丽婵娟,
返回这常来之处,
掠过我身边;
在那神圣之日,
她转动喜悦、期盼的双眼,
寻找着我,噢,天哪!
见我已化为泥土,洒落在墓石之间,
爱神启示她,
发出温柔的哀叹,
用其美丽的面纱拭去眼中的泪水,
乞求并强令上天,
赐予我爱怜。
此时,石墓中的诗人似乎复苏了;他见到劳拉为其落泪,激动万分,于是又重新开始讲述劳拉沐浴的情景;诗人在我们面前展示出一幅动人的美女出浴图。
美丽树枝上的花朵,
雨一般洒落在她的怀里
(回忆是多么甜蜜),
她谦恭坐于草地,
到处是鲜花奉献的敬意,
周身沐浴着爱的雨。花儿落在衣裙边,
花儿洒满金色的发髻,
发髻好似闪亮的黄金,
点缀着珍珠和美玉;
花儿浮于水面,花儿飘洒大地,
花儿飘然不知何去,
像是说:“爱之神统治着这里。”
这篇作品诗意清新,它把美丽的自然景色与窈窕淑女的妩媚形象及诗人的激动心情完美地揉捏在一起,使真实与梦幻巧妙地相互结合,诗中体现了“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的强烈尘世情爱的力量,其意境与我国著名的戏剧作品《牡丹亭》有异曲同工之妙;因而,直至今日,这首诗仍脍炙人口,受到各国读者的喜爱。
2.诗人情感的真实写照
《歌集》中虽然有对劳拉美貌的描述,但主要展示的却是美艳女子在诗人心中引起的强烈的情感冲突;诗人因见到劳拉俊俏的容颜而欣喜,因劳拉望他一眼而激动,因听到劳拉的悦耳话语而难以入眠,因劳拉知晓其爱恋之情不再看他而痛苦,因远离劳拉而思念不已,因劳拉生病而担忧,因劳拉归天而痛苦万分;劳拉死后诗人又表现出对她的无限的怀念之情。
彼特拉克初次见到美丽的劳拉,便被爱神的利箭射中,从此再难以控制强烈的情爱欲望。
我欲望已疯狂,歧途不辨,
去追逐奔逃的美丽婵娟:
……
我越是命欲望回归正路,
它越是不愿意听我召唤;刺马腹、勒缰绳无济于事,
是爱神强令它执拗、傲慢。(第6首)
起初,劳拉并没有发现诗人对她的情感,经常坦然地把爱怜的目光投向他;后来,劳拉察觉了诗人的爱情,便用面纱遮住了美丽的金发和明亮的双眼,致使诗人再难以见到少女的容貌,因而痛苦不堪,如同死人一般;他哀恳劳拉摘下面纱,令其重新见到她的美丽容颜。
昼与夜均请您摘下面纱,
夫人啊,我不见您的美面,
……
用面纱将我的心灵摧残,
遮住您温情目、明亮丽眼,
致使我冬与夏如死一般。(第11首)
诗人对劳拉的爱恋十分狂热,却不愿意别人发现自己内心的秘密,为远离世人,他寻找荒僻的地方。但无论他逃到何处,爱神总是跟随着他。对诗人来讲,爱神是折磨人的暴君,同时也是不可缺少的朋友;因而诗人躲避他,又寻找他;任何荒僻、艰难的道路都无法阻挡爱神的到来,诗人只有在与其“畅叙”时才会感觉到欣慰。《我孤独沉思着举步迟疑》(第35首)是彼特拉克最优秀的十四行诗之一,它包括了彼特拉克抒情诗的两个重要主题:孤独和对爱情的伤感。诗中的语气平缓,但抒发的情感却汹涌澎湃,可以说:平静之下潜伏的是暴风雨。以平静、和缓的语言展示强烈的激情是彼特拉克抒情诗的一个重要特点。
我孤独沉思着举步迟疑,
慢踱于荒寂的一片土地,
专注的双眼却努力躲避,
人足迹踏过的每块区域。
并没有什么可作为帷幕,
把我与警觉人相互隔离,
因外表虽熄灭快乐之情,
仍能窥我心中爱之火炬。
虽无人知晓我心中秘密,
高山和野林与河海滩地,
却早已明白我生命意义。
人世间并无路如此崎岖,
引我至荒僻处,渺无人迹,
使爱神不能来与我畅叙。
当离开劳拉远行他方时,诗人觉得自己的灵魂留在了劳拉身边,因而感到非常悲惨;他认为自己的躯体离开灵魂便难以独自前行,同时也感悟到人生的短暂。
我拖着疲惫的身躯前行,
回首望踽踽步踩踏地面,
呼吸着您慰藉所赐气息,
身离去,心叹息:我好悲惨!
又想起离弃的温情恋人,
路漫漫,人生却极其短暂,
便止步,垂双眼,流泪不止,
心惶恐,意惆怅,面色暗淡。
痛苦中时不时心生疑惑:
我身体怎能够不惧遥远,
离灵魂,独自行,直至天边?(第15首)
诗人得知劳拉病重,为她的生命担忧,迫切希望她痊愈;处于疑虑之中的诗人十分痛苦,不知所措,时而哭泣,时而歌唱,到处乱转,不得安宁。
时而哭,时而唱,不知所措,
心忧虑亦希望,写诗,哀叹,
我排忧,爱神却操起利锉,
施手段,锉吾心,令我受难。(第252首)
劳拉弃世,诗人痛苦万分,恨不能自己也随其而去,因为劳拉带走了他的心肝;他向爱神问计,为了表示哀痛,写出了下面的诗句。
爱神啊,你给我啥建议?我该咋办?
已经到死亡时间,
我却违己心愿,拖延许久,
美夫人离尘世,携我心肝;
最好是中断这邪恶岁月,
随她去,伴其身边;
在尘世我已经无望见她,
久等待令我心烦。
今后我一切快乐,
因她去,都变成热泪潸潸,
甜蜜的生活已消逝不见。(第268首)
劳拉已死,诗人心情沉重,对短暂的人生充满了伤感;痛苦的过去,可怖的未来,使他丧失了对人生的信心。若不是害怕死后受到天主的惩罚,自己同情自己,诗人早就了却人生,自杀身亡。
生命已飞逝去,一刻不停,
死亡也接踵至,大步前行,
今昔事使吾心无比焦虑,
未来将更令我不得安宁;
忆与等对我施左右夹攻,
迫使我忍受这残忍酷刑,
若不是我自己怜悯自己,
早已经摆脱掉思想苦痛。(第272首)
劳拉死后,诗人坐在鲜花盛开的小溪旁,回忆劳拉的美貌,书写爱情诗篇;此时,劳拉似乎复苏了,诗人又仿佛看到了劳拉的身影,听到了劳拉的声音;劳拉来到诗人面前,抚慰诗人受伤的心灵;无论诗人走到何处,她都跟随在身边;小溪潺潺的流水声,树枝的轻轻摇曳声,林中的鸟鸣声,都表明劳拉的存在。诗人不再孤独,劳拉成为他的知音,与他交谈,聆听他的心声,劝他止住悲伤,拭去他脸上的泪痕。
在鲜花盛开的溪水岸边,
可听见鸟儿在抱怨、啼鸣,
夏风中绿枝叶轻盈摇曳,
低语的清澈水潺潺流动;
我坐那(儿)写诗篇,冥思爱情,
见到她,听到她,辨其音容,
天令她现人间,地却隐藏,
婵娟仍回应我叹息之声。
和蔼的话语里充满同情:
噢,为何你要如此耗费生命?
为何你愁目中泪流不停?你不必为我泣如此苦痛,
死以后我生命获得永恒,
合双眼,我内心更加光明。(第279首)
对劳拉的思念引导诗人的灵魂飞上天堂,在那里他又见到了心爱的劳拉。但是,在劳拉的言语中,听到的却不是天国永福者的情感。她好像在请求诗人原谅,因为她过早地离世,给诗人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她承认在迫切地等待诗人的到来,也希望能重新获得生前的躯体,正是这美丽的“衣裳”激起了诗人的爱情。
我寻遍尘世都难以如愿,
思念却带我到她的天堂:
三重天居住的人群之中,
我见她更谦卑、美丽、端庄。
她拉住我的手亲切说道:
我还将再与你重聚天上;
全怪我早早便中断生命,
带给你许多的忧愁悲伤。
凡间人岂能解我的愿望:
只待你和你所喜爱衣裳,
我留它于下界,未带身旁。
噢,她为何停话语,把手松放?
听罢这淳朴的肺腑衷肠,
我差点没留在爱神天上。(第302首)
诗人在我们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天国画面?这是天上还是人间?是把尘世的情欢带入了天国,还是把天国的美好带回了人间?
3.情感与理性冲突撞击出的诗的火花
我国西晋著名的文学理论家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伟大诗人白居易说诗“根情”;维科、帕斯科利等意大利的美学理论家和诗人也都认为“情”是产生真正好诗的基础。谈到《歌集》时,开创意大利现代文学评论先河的著名学者德桑蒂斯说:“反复不断地表现人心最微妙的感受是这部诗集的实质内容。”《歌集》中的抒情诗是彼特拉克强烈情感的结晶,是在诗人情感与理性猛烈撞击下迸发出的灿烂的诗的火花。
为何彼特拉克被认为是极其敏感的“情种”?为什么他能写出如此动人的诗句?除了他具有坚实的古典文学的功底和高超的意大利语的表现能力之外,我们还必须从他生活的时代背景中探索其强烈情感形成的原因。
彼特拉克生活在欧洲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封闭性的封建的农业经济开始解体,以城市为中心的市场经济逐步兴起,资产阶级迅速发展,影响力日益增大;意大利的北部和中部出现了许多商业资产阶级统治的具有公社性质的城邦共和国。资产阶级不是以高贵的出身 ,而是以经济实力登上历史舞台的,它是一个以获得金钱利益和现世快乐为生活准则的新兴阶级;受其影响,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越来越渴望现世的享受;控制教会的教士们也同样过着极其腐败的世俗化生活,主教和教皇成为伤风败俗的带头人,从而更进一步促进了教会的世俗化和人们对现世享乐的追求。
      然而,在此时的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凸显,它们之间形成了无法符合的两层皮:一方面,人们开始疯狂地追求现世的财富、荣耀、享乐,对中世纪的“清规戒律”虽然仍有忌惮,但已远不如从前;另一方面,传统的主流价值观仍然承认,建立在中世纪天主教教理教义基础上的伦理道德的权威。因而,人们在尽情享乐的同时还要打起上帝和圣母玛利亚的旗号,以证明自己是虔诚的教徒。德桑蒂斯曾经写道:
就这样,同时存在着两个不同的社会,它们相互间并没有很大的干扰。思想自由被否定,禁止对抽象的教理提出疑问;然而实际生活却是另一回事,人们以上帝和圣母玛利亚的名义去追求享乐,而且人们也可以以上帝和圣母玛利亚的名义去追求享乐。
德桑蒂斯的这段话准确地说明了彼特拉克所生活的时代社会特征。生活在这种社会环境中的彼特拉克一生受尽内心矛盾冲突的煎熬,他无法确定他的价值取向;社会现实促使他随波逐流,追求尘世的财富、美女、爱情和荣耀,而他所接受的中世纪教育却强迫他建立符合天主教伦理道德规范的价值观念;适应社会变化的情感推动他投向尘世快乐的怀抱,而遵从传统价值观念的理性却极力地要将他拉回到中世纪道德规范的轨道上来;理性压制情感的自由释放,压迫越是沉重,受压迫的情感就越是强烈,一旦迸发出来,便具有排山倒海的巨大震撼力;这股震撼力凝聚于笔端,就形成了彼特拉克十分感人的诗句。
前面我已经说过,《歌集》是一部彼特拉克对劳拉的爱情史,作者灵魂中不可调和的矛盾斗争支配着这一爱情的发展。围绕着爱情的轴线,诗人编织出一张丰富、复杂的情感网,它反映了诗人无法确定价值取向的彷徨与痛苦的精神状况。彼特拉克有强烈的世俗情感和追求人间快乐的欲望,但在天主教会统治下的、神秘主义和禁欲主义仍占主导地位的中世纪晚期,他的欲望还不可能得到完全的满足。彼特拉克仍然希望自己成为一位优秀的虔诚教徒,然而,他的努力经常是徒劳无益的,因而脑中总是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担忧,内心总是充满无法平静的冲突。生活在欧洲社会变革时代的彼特拉克,已经感觉到了社会的变化,但他无法找到社会变革的出路,更没有勇气触动中世纪上层建筑的支柱——天主教会的教理教义,因而,情感与理性发生了剧烈的冲突。这种冲突给诗人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使诗人陷入不知所措的思想病态之中。对劳拉的爱情过程便是这种病态的体现。诗人受尽了劳拉的精神折磨,他经常被逼得灵魂出窍。
真希望能报复她的残忍,
其目光与话语令我沉沦,
随后又对我遮温情恶目,
藏与躲更使我悲伤万分。
我疲惫而且还非常痛苦,
她慢慢吸吮尽我的灵魂,
当夜晚我需要休息之时,
她如同恶狮吼,震撼吾心。(第256首)
彼特拉克内心的彷徨、担忧、冲突和痛苦不仅仅属于他自己,而且体现了处于社会变革之中的人们的普遍心理状态;他的情感和思想代表了他所生活的时代,从而使他成为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人物。彼特拉克徘徊于中世纪的神秘主义与新时代的人文主义之间,无力做出最后的选择,他的抒情诗反映了新旧思想交替时期的精神危机,正是通过这种危机,人们才逐步摆脱了中世纪神秘主义和禁欲主义的束缚,建立起相对独立于传统天主教观念的新的世界观,这一世界观为天主教思想增添了新的、世俗的、强调个性的内容。
其实,《歌集》中真正的中心人物并不是劳拉,而是诗人自己。诗人借助对劳拉爱情的抒发,将自己复杂的思想变化过程记录下来,留给了后人。诗人记录的不是爱情的外部表现,而是爱情在他内心深处的反响。《歌集》中的抒情诗主要以诗人个人情感的变化为素材,因而诗中很少有现实主义的描写,即便有描写,也给人一种处于梦幻之中的感觉。
比如,在《“爱”令我思绪不断》中,诗人虽然对景物和心爱女子也做了某些描述,但展示的却是自己的思想如何在现实与幻想中徘徊。在高大松与岗阴影之下,
我不时止步停站,
呆望着遇到的首块岩石,
记忆便绘出了她的美面。
醒转来,觉胸痛,于是叹道:
哎,苦人儿,从哪来?在何地面?
……
望着她,我竟然忘记自己,
却感觉爱之神来我身边;
我灵魂满足于它的错觉:
处处见美女子十分光灿,
……(第129首)
在《生命已飞逝去,一刻不停》中,诗人展示的完全是自己内心的痛苦,虽然也有描写景物的诗句,却仅仅是诗人对自己内心状况的比喻。诗中,诗人叹息生命的流逝和死亡的到来,抒发了如海上暴风雨般的激动心情,表现了彷徨与无奈的精神状态。
如痛苦心灵曾偶有甜蜜,
你快快回到我记忆之中;
我转身见大风激荡航程;
已入港竟遭遇暴雨狂风,
船夫倦,又折断桅杆、索绳,
更熄灭旧日的指航明灯。(第272首)
彼特拉克抒情诗中的山水景色并非真实的自然风光,而是他内心世界的反映,它们和诗人的感情变化紧密相关,随着诗人的欢乐与痛苦,也变得光彩悦目或暗淡无光。一幅幅怡人的“风景画”映照的是诗人的爱情美梦和对幸福的渴望,而那些惊涛骇浪、令人压抑的山谷映照的却是诗人内心的动荡、对上天的恐惧、对劳拉的抱怨、对生活的不满和叹息。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景色混合在一起,衬托出诗人甜蜜且忧伤的含糊不清的情感,反映了诗人的矛盾心理状态,增加了诗的艺术魅力。
彼特拉克一生波动于尘世情感与宗教道德规范之间,他探索人生的意义,却始终未能找到理想的答案,所以《歌集》中的抒情诗几乎全都以尘世情感和中世纪天主教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为主题,因而使人感觉主题过于重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效果。但是,不管怎样,《歌集》代表了意大利抒情诗的最高成就,作者也被视为世界文学名家中的佼佼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欧洲乃至世界抒情诗的发展。
4.《歌集》中的非爱情诗歌
除了爱情诗歌外,《歌集》还收集了少量的爱国主义、鞭挞教廷腐败堕落、致友人等种类的作品。
爱国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应首推《啊,我的意大利》。在《啊,我的意大利》中,诗人痛斥意大利各城邦国的统治者,说他们不断发动战争,相互仇视,造成意大利的混乱,致使外族入侵;并决心用自己的笔墨唤醒浑浑噩噩的意大利人。
仁慈的天主啊,你看,
为微小之理由他们开战;
傲且恶战之神令人冷酷,
圣父啊,斩仇结,快重新让心变软;
我应尽一切努力,
使人从我语中闻你真言。(第128首)
这篇作品首次把意大利称为“祖国”。在意大利历史上,是彼特拉克最早提出了民族自由、独立的思想,尽管这种思想仍有些含糊不清,但是,对后人的影响极大:当时意大利分裂成许多城邦国,“意大利”还只是一种自然地理概念,并非政治地理概念;此称呼对后来主张意大利统一的爱国主义者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和鼓舞。
难道说她不是我的祖国?
祖国如慈母一般;
我十分信任祖国,
因那里埋葬着我的祖先。(第128首)
诗人为祖国的命运担忧,呼吁各城邦国的统治者放弃仇恨,停止骨肉相残的内战,不要再让傲慢、凶残的战神用血来污染意大利的美丽家园,团结起来,以古罗马人的伟大勇气为意大利的自由而战斗;他请求大慈大悲的天主斩断仇恨之结,使那些冷酷的心变得温柔;并认为,为自由而战将得到广大民众和天主的支持,很快便会取得胜利。后来的意大利爱国主义者都非常喜爱这篇作品,马基雅维利就曾经在《君主论》中引用过下面的诗句。
美德会持武器对抗疯狂,
战斗将十分短暂,
因为在意人心中,
仍保存古老勇敢。(第128首)
这首诗以“和平!和平!和平!我意欲呼喊不断”而结束。
在《尊贵的高尚灵魂》中,诗人抱怨美德之光熄灭,指责意大利腐败、堕落,对自己面临的灾难已经麻木不仁,需要有人提拎她的头发使其从睡梦中苏醒。诗人还指出,只要意大利人提起他们的祖先古罗马人振聋发聩的名字,就会令全世界颤抖。他呼吁那位新当选的罗马元老院议员向英勇的古罗马人学习,振奋精神,唤醒民众,铲除罗马的弊端,恢复罗马古时的辉煌,这样他便可以名垂青史。对灾难早已经无动于衷:
太衰老,太迟钝,颓废,萎靡。
永沉睡,无人唤醒?
若是你,我定把其发拎提。
……
若转身回忆往事,
全世界都会抖颤,
既喜爱又恐惧这座古城,
墓中的伟人都名传万年;
……
(第53首)
《贪婪的巴比伦挣裂口袋》和《愤怒的巢穴与痛苦之泉》是两篇鞭挞教廷的优秀作品。诗人把腐败的天主教教廷比作贪婪的巴比伦,说它已经丧失理性,变成活人的地狱,其统治者也变成了荒淫无耻的恶魔。
贪婪的巴比伦挣裂口袋,
里面装罪恶与天主怒焰。(第137首)
噢,谎言的温床啊,傲慢之家,
活地狱善已死,恶在扩散。(第138首)
诗人希望教廷出现英明、果敢的改革者,使人间重现古时的光明。
高尚魂——德之友统治世界,
我们将见尘世金光闪闪,
到那时古之美充满人间。(第137首)
诗人还指出,如果教廷继续腐败下去,民众必定会起来反抗,剥夺教廷的世俗权力和财产。
       难道说贱民们不会愤然,
       剥夺你邪恶的不义财产?(第138首)
(选自 《歌集:支离破碎的俗语诗》,已上架,点击阅读原文购买)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宿白:现代城市中古代城址的初步考查

  现代城市中古代城址的初步考查 文 / 宿白 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首先要了解城市发展史。要了解城市发展史,最重要、也是最实在的手段,是考古遗迹的辨认。我们有不少历史名城沿用了好多朝代,甚至一直到今天还不断更新建设。这里说的历史名城主要指隋唐以来的城市。隋以前,选...